作為紅軍落腳陜北后的政治文化中心,作為中共中央曾戰(zhàn)斗生活過13年的革命圣地,延安擁有的“紅色資源”令人羨慕:僅革命文化遺址就有350多處。走進延安,仿佛進入了一個紅色經(jīng)典世界,棗園、鳳凰山、清涼山、延安革命紀念館,以及周邊的瓦窯堡等,每一處都蘊藏著無數(shù)動人的故事。
由中央網(wǎng)信辦舉辦的“長征路上奔小康”網(wǎng)絡媒體“走轉改”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近日就走進陜西延安,感受陜北老區(qū)的“紅色精神”。
紅色旅游支柱,助推老區(qū)脫貧
今年年初,延安統(tǒng)計局公布了一組令人振奮的數(shù)據(jù):延安市去年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(shù)3500.8萬人次,增長11.3%,其中:海外旅游人數(shù)3.52萬人次;實現(xiàn)旅游綜合收入192.6億元,增長12.1%。
為讓革命圣地的紅色記憶傳得更遠更廣,延安提出“紅色旅游興市”的戰(zhàn)略目標,依托旅游帶動當?shù)亟?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。這幾年,在投巨資豐富和完善革命遺址的同時,延安還推出了“回圣地、登寶塔、游舊址、受教育”,“延川紅棗文化藝術節(jié)”等10多個旅游項目。
在延安寶塔山上,來自全國各地的網(wǎng)絡媒體記者、編輯認真傾聽導游講解,導游告訴記者,許多游客專門從廣東、新疆等地來延安瞻仰革命勝跡。
中國革命的偉大與艱辛,孕育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。70年前黨和紅軍在延安留下的革命足跡,是烽火歲月的生動見證;而火熱的紅色旅游,則為長征精神的傳承與張揚搭建了舞臺。
移民搬遷有實效,脫貧攻堅奔小康
按照“一村一策劃、一戶一法”的工作思路,延川縣精準制定脫貧措施,第一項就是實施移民搬遷脫貧一批。
“搬進來新房子,生活太美啦”延川縣困難戶王鳳梅笑開了花,“我們以前住在窯洞,政府政策好,扶貧困難戶,我們才能住到這么好的房子啊”王鳳梅表示對現(xiàn)在住的房子很滿意。
“小康不小康、關鍵看老鄉(xiāng)” 延川地處陜北延安革命老區(qū),有著光榮的歷史沉淀,一直以來受到習總書記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。延川正在走出一條具有示范作用的農(nóng)村精準扶貧之路,讓老區(qū)煥發(fā)新的時代活力。(記者 周丹陽)
(編輯:張夢迪)
劍網(wǎng)行動舉報電話:12318(市文化執(zhí)法總隊)、021-64334547(市版權局)
Copyright ? 2016 Kankanews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看東方(上海)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全部評論
暫無評論,快來發(fā)表你的評論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