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淮海中路婦女用品商店門口,只要是天氣好的中午,可以看到一個縫補攤位,旁邊擺著二、三張小板凳、一輛小輪車和工具箱。時不時有人送來羊毛衫和呢大衣之類的,讓攤主幫著修補。
這位諳熟針線活的攤主就是82歲的周阿婆,耳不聾,眼不花,拖著長線的銀針在頭皮上篦磨幾下,就開始飛針走線。周阿婆告訴記者,她從1948年、自己才14歲的時候就開始在淮海路上做針線活兒了。那時候織補玻璃絲襪的要多得多?,F(xiàn)在絲襪不值錢了,許多都是來補羊毛衫啊、拎包和各式衣服的比較多。
雖然縫補這門手藝看著不起眼,也賺不了幾個錢,但講究可不少。釘個紐扣、拷個邊,修個拉鏈、補個洞,不光要結(jié)實,沒有色差,還要天衣無縫,補得讓人看不出“疤痕”,這都靠手上功夫。但周阿婆說,縫補這活根本沒啥技巧,靠的就是耐性。
解放后,周彩娣進了紡織廠,這個攤位讓給了姐姐周彩鳳。1985年周彩娣退休后,才又回到了攤位,給姐姐幫幫忙,養(yǎng)家糊口。不過現(xiàn)在91歲的姐姐已經(jīng)病臥在床,周彩娣還是堅持出來接點活。像她這樣散落在城市的手藝人,給大家?guī)砹嗽S多便利。盡管這道風(fēng)景線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,但希望人們還是能夠記住這股濃濃的“人情味”。
(看看新聞網(wǎng)編輯:余寒靜)
劍網(wǎng)行動舉報電話:12318(市文化執(zhí)法總隊)、021-64334547(市版權(quán)局)
Copyright ? 2016 Kankanews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看東方(上海)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