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河,宛若“花園城市”腰間的玉帶。河口標志性的魚尾獅晝夜不停地噴灑白色水柱,仿佛濤濤不絕地訴說著這座城市的過往。
1819年,萊佛士在新加坡河口登陸,由于地處東西航運要道,新加坡吸引了大量商船在此聚集,新加坡的貿(mào)易也得以迅速發(fā)展。到19世紀60年代,新加坡四分之三的船運活動都在新加坡河上進行,蜿蜒3.2公里的河道兩岸商號密集,成為當(dāng)之無愧的城市中心。
然而,“亞洲小龍”的騰飛也付出了慘重代價。
到20世紀下半葉,新加坡河由于長期過度使用,逐漸變成一條垃圾遍布、臭氣撲鼻的污水溝,新加坡的城市形象也一落千丈。于是,時任總理李光耀提出“十年清河”治理工程,誓要“把魚兒引回來”。但在人口密集的商業(yè)區(qū)實施這一計劃,直到1977年政府才做通所有人的工作,開始正式疏浚河道。
上世紀90年代,“改頭換面”的新加坡河翻開新的一頁。在“城市即景區(qū)”的發(fā)展理念指導(dǎo)下,新加坡政府對河流沿線歷史建筑進行創(chuàng)新性的保護、開發(fā),同時大力匯聚兩岸餐飲、休閑、購物等功能,將新加坡河打造成歷史與潮流共存的“城市宜游樣板區(qū)”。
近年來,新加坡還大力發(fā)展夜色經(jīng)濟,致力將新加坡河沿岸 打造成一個24小時活力滿滿的濱水空間。
進入21世紀,新加坡河再次升級,化身“城市集水區(qū)”;河口之上的濱海堤壩正是完成這一壯舉的關(guān)鍵所在。這是集防洪、供水、休閑于一體的三合一工程。在這個堤壩修建之前,海水會倒灌到河水當(dāng)中,導(dǎo)致河水無法輕易成為市民的飲用水。而堤壩修建之后,海水河水分開,新加坡河也和周圍的水系,共同組成了市中心最大的淡水儲備區(qū)。
大壩落成兩年后,集水區(qū)內(nèi)的海水漸漸被雨水替代,但這一小塊地方的雨水對新加坡而言還遠遠不夠。于是,政府一面打造連接集水區(qū)的龐大管道系統(tǒng),一面升級凈水工藝,力爭讓落在國土上的每一滴水都重獲“新生”。
憑借先進的技術(shù),新加坡不僅一舉摘掉“世界人均淡水量倒數(shù)第二”的帽子,還“翻身”向世界各地出售先進的新生水技術(shù),成為全球水資源利用的范本。
從商貿(mào)之河、旅游之河、到“生命之河”,半個世紀以來,這條僅3公里長的“小河”釋放出巨大能量,滋養(yǎng)了一代又一代新加坡人。如今,在政府和公益組織的倡導(dǎo)下,越來越多的市民正加入保護河道行動;希望新加坡河水清如鏡、代代相傳。
(特約記者:劉言 攝像:Alex Chen 溫忠浩 編輯:陳硯青 陳嫻 老徐)
劍網(wǎng)行動舉報電話:12318(市文化執(zhí)法總隊)、021-64334547(市版權(quán)局)
Copyright ? 2016 Kankanews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看東方(上海)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
全部評論
暫無評論,快來發(fā)表你的評論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