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3年,上海博物館耗費450萬美元巨資,從美國收藏家安思遠手中購回四卷《淳化閣帖》,使這部古老的碑帖一度成為本世紀初的熱門文化話題。其實,在上海圖書館同樣藏有一卷文物價值不亞于安思遠本的《淳化閣帖》,那就是潘允諒本《淳化閣帖卷九》。
《淳化閣帖》一共十卷,是我國現(xiàn)存最早的一部大型書法叢帖。北宋淳化三年,宋太宗從皇家收藏圖書的“秘閣”中整理出歷代名人名家102人的420幅書法墨跡,命翰林侍書王著主編刊刻?!洞净w帖》記錄了秦漢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發(fā)展歷程,是名副其實的第一部中國書法大型圖典。
《淳化閣帖》對中國書法的影響巨大而深遠。與此同時,《淳化閣帖》拓本的流傳也籠罩著一個個未解之謎。據(jù)記載,《淳化閣帖》最初刊刻在棗木板上,早在北宋年間,原版就已經(jīng)損毀,翻刻本大量盛行。因此,辨別《淳化閣帖》拓本的身份血統(tǒng),歷來是擺在碑帖鑒定家面前的一大難題。上海圖書館收藏的這冊《淳化閣帖卷九》就經(jīng)歷了一個一波三折的身份認定過程。
上世紀六十年代初,碑帖鑒定專家王壯弘先生在上海古舊書店征集碑帖拓片時,意外地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冊《淳化閣帖卷九》,經(jīng)碑帖鑒定前輩張彥生鑒定為《淳化閣帖》棗木原本,也就是“祖本”。作出這個結(jié)論最直接的原因是冊中有八處銀錠紋。所謂銀錠紋,是《淳化閣帖》拓本中一些銀錠狀的圖案,相傳是棗木原板開裂后,工匠修補鎖定裂縫所留下的痕跡,也是“祖本”的重要標識符號。
《淳化閣帖卷九》作為“祖本”,在上海圖書館善本書庫一躺就是三四十年。直到1998年,美國著名收藏家安思遠在看過拓本后,提出了一個問題:為什么這冊拓本上沒有賈似道的印章?這個問題看似尋常卻直擊要害。因為賈似道是南宋理宗時期的權(quán)臣,據(jù)記載曾是《淳化閣帖》祖本的收藏者。沒有賈似道的印章,就意味著祖本的身份可疑。
面對“安思遠之問”,上海圖書館專家仲威先生展開了對《淳化閣帖卷九》的研究。
這樣一來,“安思遠之問”迎刃而解,潘允諒本《淳化閣帖》的“祖本”身份幾乎可以坐實了。事情本該就此畫上圓滿的句號,但2003年上海博物館汪慶正館長發(fā)現(xiàn),在潘允諒本《淳化閣帖》上不起眼的地方,竟刻有郭奇、李攸等南宋刻工的名字。這個小細節(jié)徹底顛覆了原先的結(jié)論,而潘允諒本《淳化閣帖》的真實身份也得到了進一步確認:原來它就是失傳已久的“南宋國子監(jiān)本”。
潘允諒本《淳化閣帖卷九》雖然并非“祖本”,但依然是目前所知、能在文獻記載中得到印證和定位的唯一宋刻本,其珍貴性、可信性都是無與倫比的。人們也期待著有朝一日,這卷珍本能夠與美國弗利爾美術(shù)館收藏的其他九卷《淳化閣帖》破鏡重圓,以最完整的面目展現(xiàn)在世人的面前。
(《詩書畫》項目組編輯:范燕菲)
劍網(wǎng)行動舉報電話:12318(市文化執(zhí)法總隊)、021-64334547(市版權(quán)局)
Copyright ? 2016 Kankanews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看東方(上海)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
全部評論
暫無評論,快來發(fā)表你的評論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