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腳蹬石頭手扒沙,自古纖藤肩上拉,打霜落雪天下雨,一年四季灘上爬?!边@樣的聲音,在長江上回蕩了三千多年。它是“長江文化的活化石”,如同浩浩蕩蕩的江水一般,被生長于斯的人們世代傳唱。
川江號子,發(fā)源于四川東部和重慶的的長江流域。在江面上沒有大型橋梁,通車也不發(fā)達的年代里,船只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。然而,這里水急灘多,航道曲折并且險峻。順水推舟容易,逆水行船則是阻力重重。于是,在每個水流湍急的灘頭,都會見到拉纖的船夫,聽到勞動者粗獷的吶喊。
重慶人曹光裕現(xiàn)年55歲,川江號子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傳承人,十七歲時成了長江邊上的船工,學著老船工的模樣,喊出了第一聲川江號子。
曹光裕說:“我們那個時候就是唱號子,唱川江號子,它是一種生產(chǎn)工具,每天勞動的時候,特別是那種繁重的體力勞動的時候,都要唱這個號子?!?/p>
在千百年的木船航運時代,江上木船的動力來自船工的身體。每當逆江而上或者船過險灘的時候,船工們就得拉纖。
《長江之歌》作曲、中國音樂家協(xié)會原副主席王世光說:“聽不到這個聲音了,但是我們從一些舊的紀錄片中可以找到赤身裸體的,拉著船的船工?!痹诩o錄片《話說長江》中,我們看到了船工的與激流抗衡的震撼畫面。正是在這樣以命相搏的地理環(huán)境下,川江號子應運而生,形成了數(shù)十種類別和數(shù)以千計曲目的川江水系音樂文化。
王世光說:“我覺得人在那個時候唱的號子,就是人生的寫照。有奮斗,有搏斗,險灘過去了以后,擦一把汗,就感覺到,清風吹來涼幽幽,那種心情舒暢是無可代替。他只有在付出了汗水之后,他才能有這種感觸?!?/p>
滾滾的時代浪潮下,長江發(fā)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。橫跨兩岸的橋梁取代了一個又一個碼頭和渡口,而川江航道也已能承載上千噸以上的船舶。于是,吟唱了三千多年的號子聲難覓蹤跡。然而,這種對勞動的謳歌和不屈的精神,早已銘刻進長江兒女的血液里。
曹光裕的兒子曹羽是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研究生,正在與父親合作,改編并創(chuàng)作川江號子。年輕的曹羽已很難想見父輩們在江畔勞作的艱辛,但父親川江號子的歌聲始終陪伴他的成長。這是一種傳承,是烙刻在一代代長江兒女血液里的文化密碼。
川江號子曹光裕唱了30多年,他和同樣熱愛長江文化的音樂愛好者們組成了川江號子藝術(shù)團。這支平均年紀65歲的隊伍,名為“老船工藝術(shù)團”。兒子曹羽的加盟,則將樂理知識與川江號子相融合。這是精神傳習,也是文化創(chuàng)新,為古老的文明注入新的活力。
曹光裕和他的“老船工藝術(shù)團”每天晚上在游輪上演出。這臺“川江號子”原創(chuàng)音樂劇,是他和兒子共同收集、整理、再創(chuàng)作,由父親寫詞、兒子譜曲,向同樣熱愛長江文化的游人們展示這古老的記憶與文明。
千百年來,是誰第一聲喊出川江號子,早已無從考證。唯一的知情人和見證者就是這條生生不息的長江。川江號子,誕生在長江邊,不斷壯大而后逐漸消失的文化形態(tài),今天又重新回到了江面之上。它早已不再是一生吶喊,一組唱腔,而是代表了長江邊上,世世代代四川和重慶人的凝心聚力和拼搏奮斗。
(來源:《長江之戀》 視頻編輯:曾瑤婷)
劍網(wǎng)行動舉報電話:12318(市文化執(zhí)法總隊)、021-64334547(市版權(quán)局)
Copyright ? 2016 Kankanews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看東方(上海)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
全部評論
暫無評論,快來發(fā)表你的評論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