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商務部網站發(fā)布《商務部等5部門關于公布中華老字號復核結果的通知》,將長期經營不善,甚至已經破產、注銷、倒閉,或者喪失老字號注冊商標所有權、使用權的55個品牌,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;對經營不佳、業(yè)績下滑的73個品牌,要求6個月內予以整改;繼續(xù)保留1000個經營規(guī)范、發(fā)展良好的品牌。
在此次被“摘牌”的55個中華老字號中,包括北京雪花、天津稻香村、重慶冠生園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品牌,令廣大網友唏噓。而其中,上海品牌也占到了17個,包括福州路上的“老半齋”酒樓,平日里人氣很旺,經營得好好的,卻被摘了牌,尤其引發(fā)市民關注。“中華老字號”評審的依據是什么?這些昔日的“中華老字號”品牌為何被收回了這塊保存了十余年的“金字招牌”?來看透視記者的觀察。
《新聞透視》記者劉奕寧
>>記者觀察:
“中華老字號”有55家被摘牌,聽說了這個消息后,我翻了一下其中的上海名單,以刀魚汁面出名的“老半齋”果然赫然在列。很多市民,對此也并不感到意外。“以前它是傳承得蠻好的,現在味道、環(huán)境,各方面都不一樣了?!薄氨容^老舊,人員管理也比較散,說實話,廚房我上次去看也覺得比較亂?!?/p>
之所以并不意外,是因為早在2016年,老半齋就曾被媒體曝光,服務員待客冷漠,工作時間廚師玩手機等等,還曾停業(yè)數日進行整改,到了18年,老半齋又因必須點三個炒菜才能入座的新規(guī)而上了熱搜。大眾點評網上,“老半齋”的總分只有三分半,差評中,多數都指向了服務不佳。
不過,對于這次的被摘牌,老半齋的負責人卻覺得有些委屈,表示他們在2004年,就已經由“國權餐飲”公司接手經營,但品牌的所有權并沒有變動,導致了他們報表中顯示的經營數據為“0”,因此老字號的申請才沒有被通過,而并非是大家所認為的服務質量等問題。
老半齋大堂經理朱翠華表示:“因為內部結構是國權餐飲的,所有的營業(yè)額營業(yè)報表都是國權餐飲的,這一次被移除我們也很驚訝,我們在積極爭取,還是想重歸‘中華老字號’這個品牌的。”
那么,“中華老字號”到底是如何認定的呢?今年,商務部對于中華老字號的新認定標準,總分100分中,“歷史文化深厚”占38分、“經營管理規(guī)范”占22分,最后“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能力突出”占比最高,達到40分。具體的內容中,除了考核品牌創(chuàng)立時間悠久、文化傳承有力外,還要求原址保護完整、品牌建設規(guī)范等等。
仔細梳理一下此次被摘牌的老字號們,其實不少都有著種種歷史遺留問題,有的是品牌和企業(yè)已經分家,有的是因為動遷或牽涉糾紛,也有產品質量問題,或是多年未曾正常經營,甚至有已經注銷的。
一家企業(yè),能夠走過幾十年的悠長歲月,成為老字號,多少是有實力的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歷經時代變遷,一些老字號的運營管理混亂,徒有虛名的也并不罕見。而隨著知識產權和法律保護意識的提升,對“老字號”們進行及時梳理非常有必要,老字號絕不是終身制,這也是倒逼老字號們不能躺平吃老本,倚老賣老靠情懷活著,而是必須要守正創(chuàng)新。
上海企業(yè)文化與品牌研究所所長、首席研究員周元祝表示:“有獨特的產品和精悍精湛的技藝,包括服務的門道,這些技藝傳承到今天,如果不創(chuàng)新他怎么活到今天呢?所以創(chuàng)新是老字號的基因,我覺得這個是不矛盾的,如果能夠走出上海,走向全國、甚至走向世界,這樣的老字號才是有價值的?!?/p>
其實有很多老字號,從來沒有停止過邊傳承邊創(chuàng)新的步伐,將老牌IP打造成了新國潮。喬家柵的咖啡配包子,上海制皂廠和故宮博物院的聯名禮盒,都很受市場的歡迎。今年前三季度,中華老字號企業(yè)營業(yè)收入超過了2022年全年水平,發(fā)展勢頭良好。
實際上,就在老半齋被摘牌老字號后,我又去了一次他們的門店,店里生意并不差,還有不少老顧客是得知消息后,專程前來支持的。“不介意不介意,因為它的東西好吃,經常買的?!薄拔覀兝习傩斩己芟矚g到這里來吃飯的。東西好不好,你不能把它牌子摘掉,叫人家改就可以了。”
即便被“摘牌”,但并不影響企業(yè)的正常營業(yè),仍有忠實顧客愿意為它“正名”,也說明它在上海市民心中仍有較高地位,那么,接下去,除了說明情況,申請恢復稱號之外,老半齋們能做的應該還有很多,比如提升口味、優(yōu)化服務、開發(fā)新品。
市民稱:“現在有些老品牌其實里面沉淀的一些比較老的管理,也不能夠適應現在新的市場競爭。我覺得更多的還是要夯實自身產品內容,這個很重要,然后加強自身品牌形象?!薄坝懈偁幉艜刑岣?,才會有發(fā)展嘛,對消費者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好處。”
這次的老字號名錄洗牌的大動作,正是通過“有進有出”的嚴格管理機制,給各大老牌企業(yè)敲響警鐘:“老字號”這塊“金字招牌”,需要時時擦亮才能保得住。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之路漫長且充滿挑戰(zhàn),但“在路上”的腳步始終不能停下。
(記者:劉奕寧 沈曦 查家旻 編輯:由由醬)
劍網行動舉報電話:12318(市文化執(zhí)法總隊)、021-64334547(市版權局)
Copyright ? 2016 Kankanews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看東方(上海)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全部評論
暫無評論,快來發(fā)表你的評論吧